第四章 王羲之有关大事年表
书圣王羲之 作者:谢贞秀|刘瑞轩
西晋惠帝太安二年(303年)
羲之诞生于琅琊临沂。有陶弘景《真诰》注及尚杲《瀑布山展墓记》为证。仍处于八王之乱中,陆机、陆云兄弟为成都王颖所杀。陆机有《平复帖》传世。
惠帝永兴元年(304年)二岁
李雄称成都王,建成国。匈奴人刘渊称汉王,建汉国。琅琊王司马睿从邺城逃到洛阳,与其母一同回琅琊国。
惠帝永兴二年(305年)三岁(四)
东海王越命琅琊王睿留守下邳,睿以王导为司马。导为羲之伯父。羲之父王旷任丹阳(治所在今南京市)太守,时被反将陈敏逐走。司徒王戎卒,戎为“竹林七贤”之一,善请谈,为羲之族伯。
惠帝永兴三年(306年)四岁
惠帝卒,怀帝(司马炽)即位。历时十六年的“八王之乱”结束。李雄称帝,国号大成。
怀帝永嘉元年(307年)五岁
由于北方战乱频起,琅琊王司马睿用王旷谋,决定南迁江左。诏以睿为安东将军,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,假节,镇建邺(今南京)。九月睿抵建邺。从睿南渡者达百族之众。王旷助睿选用军府幕僚。王导携钟繇《宣示表》过江,后传羲之。王虞有索靖《七月二十六日帖》,亦带过江。使中原书风播于江南。
怀帝永嘉二年(308年)六岁
刘渊称汉帝。部将王弥逼京师。王奥弃濮阳渡江,王彬亦渡江。羲之随母兄留建邺,从叔父王庾学书。王旷任淮南内史以屏障江左。
怀帝永嘉三年(309年)七岁
七月,司马越派淮南内史王旷、将军施融、曹超至上党拒刘聪。旷军大败,施、曹二将战死,王旷下落不明。约在此年,从卫夫人学书法。卫夫人名铄,字茂漪,出身于书法世家。
怀帝永嘉四年(310年)八岁
刘渊死,刘聪杀渊子和,夺帝位。太傅司马越出洛阳,东进屯项(今河南沈丘),太尉王衍等随行。郗愔生,王兴之生。
怀帝永嘉五年(311年)九岁
东海王司马越卒。十六国汉帝刘聪攻下洛阳,杀官吏士庶三万余人。俘晋怀帝。此前司马睿为镇东大将军,王导为镇军司马,王彬为镇东贼曹参军。中原士族大批南迁。
永嘉六年(312年)十岁
石勒谋攻建邺,因大雨连月乃还。王廣为鄱阳内史。桓温生。
愍帝建兴元年(313年)十一岁
刘聪杀晋怀帝,司马业在长安即位,是为愍帝。琅琊王睿为左丞相,大都督,督陕东诸军事。王导为丹阳太守、振武将军。司马睿以郗鉴为兖州刺史,镇邹山。丞相司直刘隗弹劾羲之兄长。
建业二年(314年)十二岁
刘琨为大将军,都督并州诸军事。传羲之此年窃读父枕中前人《笔论》,书法大进。
建业三年(315年)十三岁
琅琊王睿为丞相,大都督,督中外诸军事。王廣为荆州刺史。羲之谒周颙(吏部尚书),以牛心炙先啖羲之,羲之始知名。
建业四年(316年)十四岁
汉将刘曜攻陷长安,愍帝出降,西晋亡。
东晋元帝建武元年(317年)十五岁
三月,司马睿即晋王位。刘璐杀愍帝,东晋始
立。以王敦为大将军,王导为骠骑将军,领中书监,录尚书事。王教调羲之日:“汝是吾家佳子弟,当不减阮主簿(阮裕)阮裕亦目羲之与王应,王悦为“王氏三少”。
元帝太兴元年(318 年)十六岁
三月,晋王司马睿即皇帝位,史称元帝。加王导开府仪同三司,王敦为江州牧,王赓辅国将军。羲之祖母卒,王虞去职守丧,羲之向廣学书画。
元帝太兴二年(319 年)十七岁
刘曜迁都长安,改国号为赵。史称前赵;石勒自称赵王,都襄国,史称后赵。元帝重用刘隗、刁协,以“稍抑损王氏之权。”
元帝太兴三年(320 年),十八岁
祖逖破后赵兵,进驻雍丘(今河南杞县),黄河以南多叛后赵归晋。以周颉为尚书仆射。
元帝太兴四年(321 年)十九岁
豫州刺史祖逖卒。刘隗为镇北将军、青州刺史,镇淮阴。名为讨胡,实防王敦。时王敦久怀异志。帝以敦故,疏远王导。
元帝永昌元年(322.年)二十岁
正月,王敦举兵武昌,以讨刘隗为名,进军建康。元帝召刘隗、戴渊入卫。王导率王魔、王侃、王彬等宗族 20 余人,每日诣台待罪。四月,王敦攻建康,刁协、刘隗、王导、周额三路败绩。王敦杀刁协、周颉、戴渊。十月,王麂卒。闰十一月,元帝忧愤而死。太子司马绍即位,是为明帝。
明帝太宁元年(323 年)二十一岁
四月,王敦移镇姑熟(今安徽当涂),自领扬州牧。王导为司徒,王彬为豫章太守。帝征郗鉴还京为尚书令。鉴与明帝商议讨歌。郗鉴选婿,羲之坦腹东床,被选中。羲之与其女郗璇结婚,璇字子房
能书。
明帝太宁二年(324 年)二十二岁
六月,王敦再反。因教病,以其嗣子王应为武卫将军、兄王含为骠骑大将军。王应、王含领兵攻京师,为刘遐、苏峻兵马击败。王敦病死。
明帝太宁三年(325 年)二十三岁
闰七月,明帝卒。太子衍即位,是为成帝。因帝年幼,由太后庾氏临朝,司徒王导、中书令庾亮、尚书令卞壶等七人辅政,事决于亮。羲之起家秘书郎应在此年。
成帝咸和元年(326 年)二十四岁
庾亮专权,疑忌苏峻、陶侃等。王导称病不朝。从事中郎周抚,出为宁远将军、江夏相。与羲之别。
成帝咸和三年(328 年)二十六岁
陶侃、温峤、王舒讨苏峻,苏峻战死,乱平.羲之为会稽王友。
成帝威和四年(329 年)二十七岁
郗鉴为侍中、司空、南昌县公。庾亮引咎,出为豫州刺史、宣城内史、镇芜湖。羲之任临川太守,疑在此年。
成帝咸和六年(331年)二十九岁
推断羲之母及胞兄、兄籍之先后死去,羲之辞官守丧二年余。
成帝咸和九年(334 年)三十二岁
六月,庾亮为征西将军,都督江、荆、豫、益、梁、雍六州诸军事,镇武昌。殷浩为记室参军,孙绰、王兴之为参军,还有王胡之、庾翼亦在军中任职。羲之应召赴武昌,任征西参军,迁长史。
成帝咸康二年(336 年)三十四岁
羲之叔王彬卒,羲之赴建康助彪之料理丧事。
成帝咸康五年(339-年)三十七岁
王导卒。郗鉴卒。武昌北邾城为后赵攻破,庾亮北伐计划受挫。
成帝咸康六年(340 年)三十八岁
正月,庾亮卒。临终上疏蒋羲之:“清贵有鉴裁”。不久,羲之任江州刺史。羲之尝以章草答庾亮,其弟庾翼叹服。羲之有《庾疾笃帖》3
成帝咸康八年(342 年)四十岁
成帝卒,司马岳立。王允之谋求离江州刺吏任。六月或七月,任羲之为江州刺史。王允之改任卫将军、会稽内史,未到任卒。十二月,皇后父褚哀苦求外任,以褚哀为江州刺史。羲之解江州刺史任,还建康。
康帝建元元年(343 年)四十一岁
庾翼欲北伐,移镇襄阳。羲之有致庾翼《安西帖》,又有致司马昱《稚恭进镇帖》:“伏想朝廷清和,稚恭遂进镇。东西齐举,想克定有期。”
康帝建元二年(344 年)四十二岁
九月,康帝卒,太子聃立,是为穆帝。羲之第七子献子生于建康乌衣巷王氏故宅。时羲之已解江州刺史任,家居处理儿女婚嫁之事。
穆帝永和二年(346 年)四十四岁
桓温等伐蜀。羲之有《速送袍来帖》
穆帝永和三年(347年)四十五岁
三月,桓温入成都,汉主李势降。殷浩请羲之为护军将军。羲之有《答殷浩书》《严君平帖》《谯周有孙帖》
穆帝永和四年(348 年)四十六岁
殷浩复任扬州剌史,参预朝政。羲之出为护军将军,居建康。有《临护军教》
穆帝永和五年(349 年)四十七岁
卫夫人卒,年七十八岁。王导子王恬卒。羲之有《司州疾笃帖》。献之六岁,开始学书。
穆帝永和六年(350 年)四十八岁
中原大乱,司马昱、殷浩与桓温不协。羲之与浩书劝和。
穆帝永和七年(351年)四十九岁
桓温屡请北伐,诏书不许。羲之为右军将军、会稽内史,移居会稽山阴、王述服阕,代殷浩为杨州刺史。羲之听支遁以佛理阐释庄子《逍遥游》。
穆帝永和八年(352年)五十岁。
殷浩北伐。镇西将军张遇反于许昌,北伐受阻。羲之有《与会稽王笺》《报殷浩书》等,谏止北伐,不听。羲之至一门生家,见一新辈床儿,甚滑净,乃书之。草、正参半。
穆帝永和九年(353 年)五十一岁
殷浩北伐,因姚襄反而大败。三月上巳,羲之与孙绰、谢安等四十余人在会稽山阴之兰亭宴集修禊。羲之执笔为诗集写《兰亭集序》。
穆帝永和十年(353 年)五十二岁
桓温以殷浩失败为口实,上疏废浩为庶人。大权统归桓温。王述代浩为扬州刺史,多次检视会稽事,寻衅、刁难羲之。时东土饥荒,羲之开仓赈济,关心民众疾苦。有致谢尚《运民帖》。
穆帝永和十一年(355年)五十三岁
羲之因与王述不和,称病去职。三月九日在父母墓前宣读《誓墓文》永不再仕。辞官后,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,弋钓为娱。献之十二岁,随父母居莪山下故宅。
穆帝永和十二年(356 年)五十四岁
八月,桓温破姚襄,收复洛阳,修复陵墓。羲之有《破襄帖》、《简侯帖》半
穆帝升平元年(357 年)五十五岁
正月,穆帝亲政,改元为升平。羲之堂弟彪之任尚书左仆射。截之辞官后,常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,采药石不远千里,遍游东中诸郡,穷诸名山,泛沧海。又与谢安等去会稽东南境规视田园。有《与谢万书》、《旦夕帖》、《太常帖》等。
穆帝升平二年(358 年)五十六岁
会稽王昱归政于穆帝。以谢万为西中郎将、豫州刺史,都督司、豫、冀、并等州诸军事。羲之虽不仕,仍关心国事,致谢万书,劝其与士卒共甘苦。羲之因服五石散,疾病缠身。献之十三岁,劝父改变书体。
穆帝升平三年(359 年)五十七岁
谢万攻燕,仓惶败退,被免为庶人。羲之在会稽闲居,派人赴剡,选择并购买隐居之地。
穆帝升平四年(360 年)五十八岁
羲之由山阴移居剡县金庭。谢安出山,任征西大将军桓温司马,羲之有《谢司马帖》《孔彭祖帖》。献之十七岁,与郗昙之女道茂结婚。
穆帝升平五年(361年)五十九岁
穆帝卒,司马丕继位,是为哀帝。都昙卒,谢万卒。羲之卒于剡县金庭隐居之所。本年羲之有致周抚《年垂耳顺帖》,另有贺哀帝的贺表。献之十八岁,起家州主簿,当在羲之死前或上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