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章 王羲之的传说之墨池
书圣王羲之 作者:谢贞秀|刘瑞轩
绍兴市西街戒珠寺有墨池,传说就是当年王羲之洗笔洗砚的地方。
王羲之从小勤奋好学。七岁就跟着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,很受称赞。十二岁时就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拿出来偷偷阅读。他父亲王旷也是晋代有名的书法家,起初嫌羲之年幼,要儿子长大后再读。王羲之回答说:“学习是不可以等待的,等我长大之后再看,怕就会迟了。”父亲听了,点头称赞儿子志向不凡,以后就悉心指导儿子学习书法。
王羲之成人以后,学习更加勤勉。有一次,他听到汉朝名家张芝每天临池学书,以致池水尽黑的故事,心里感动。从此,他每天也坐在池边练字,送走黄昏,迎来黎明,不知写完了多少墨水,不知写烂了多少笔头。由于他常常在池里洗砚洗笔,竟把一池子的清水也洗成黑色了。——这就是今天“墨池”的来历。
王羲之的书法,能学习各家的特长,加以创造和发扬。他常常专心揣摩各种字的间架、结构和笔势。有时在路上也想着写字,在吃饭时也用手在衣上划字默写,久而久之,连衣襟也被划破了。王羲之的字刚劲有力,自然清新。有一次,他在木板上写了几个字,送去请人雕刻。刻工发现这些字的笔墨,透入木板里面,约有几分厚。“入木三分”的成语,就是从这里来的。
王羲之常以自己的苦学精神,教育子女。有一次,他轻轻地走进儿子献之的书房,见献之在写字,就去拔献之的笔;由于献之很用功,笔很紧,没有能拔起。王羲之很称赞儿子的用功。又有一次,王献之想图个捷径,问父亲写有什么秘决。王羲之想了想,就指着家里的缸说:“秘诀就在这水缸里面,你把这十八只缸里的水写完了,自然就能够知道了.”王献之听了,从此日夜苦练,坚持不懈,以后果然写了十八缸水,练成了一笔好字,也成了著名的书法家。
题扇桥
初夏的傍晚,太阳下山了。王羲之走出蕞山老屋,慢慢地向一座古老的石桥走去。他走上石桥,举目四望,见飘飘的酒帘,迎着落日的余晖闪光;袅袅的炊烟,从茅屋顶上缓缓飞升;三五成群的农民,唱着古歌慢慢回家。他看到这般景色,独自点头称赏不已。
王羲之正待下桥,忽然看到有一个扶杖提篮的老婆婆向他走来。这位老婆婆脸带愁容,脚步沉重,边走边喊着:“谁要扇子?谁要扇子?”王羲之看了老婆婆的情状,知道她心情不好,便和颜悦色地问道:
“老婆婆,我看你脸上气色不大好,可有什么难事么?”
老婆婆见他态度温和,指指自己一满篮扇子叹息说:“相公,如今世道艰难哪!我们做小本生意的也倒霉!扇子没有人买,一家老小,靠什么东西过活呢?”
王羲之听了老婆婆的诉说,心里非常同情。他叫老婆婆把扇子拿出来,又去借了砚和笔,略一打量,就舒展手臂,靠在石桥栏干上信手写起来。不一会,就在每把扇子上题了字。老婆婆起初有点惊疑,怕扇子涂了后卖不出去,王羲之耐心地告诉她说:“老婆婆,你放心吧!你只要说这扇子上的字是王右军写的,就会有人买了。”
老婆婆半信半疑地向闹市走去。天色渐渐暗下来了,会稽城的市集却还没有散尽。老婆婆在市集一角停下来,遇人就说:“这扇子上有王右军的题字,谁愿意买啊?”老婆婆刚喊出口,立刻有好几个行人围拢来。他们仔细欣赏竹扇上的书法,个个称赞不已,许多人还愿意出高价购买。一忽儿,这一篮扇子立刻被竞购一空了。老婆婆拿了钱高高兴兴地回家,从心底里感激为她题字的王右军。
现在,绍兴市有题扇桥,传说就是王羲之为老婆婆题扇的地方。